文章最後更新於 2024年-09月-22日
你有想過為何自己會做出改變嗎?真的要改變自己的行為,會經過哪些階段?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是一位心理諮商師撰寫關於她、她的病患、她的心理師以及你我的故事!
在這本書裡如果看見自己,既屬巧合,也屬作者故意。
在看完《也許你該找人聊聊》這本書後,我獲得最多的是改變的力量!
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苟延殘喘很久,或是提不起動力做些改變,都推薦閱讀本篇文章,來獲得改變的力量!
改變的五個階段
改變往往不像NIKE的品牌精神『Just do it!』,這麼簡單。心理學家James Prochaska 歸納多項研究後,提出行為改變的跨理論模式,共分成五個階段。
- 第一階段:前思考期 precontemplation
- 第二階段:思考期 contemplation
- 第三階段:準備期 preparation
- 第四階段:行動期 action
- 第五階段:維持期 maintanence
改變並非可以短期速效達成,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,了解自己卡在哪個階段,或許能幫助你朝下一步走去!不再原地打轉!
第一階段:前思考期
第一階段也可叫做否認期。
當別人已經看不下去了,但你可能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存在,甚至沒有想過應該改變,這就是在改變的第一階段。
你可能會認為其他人在大驚小怪些什麼?為何要誇大行為的嚴重性?
而會卡在前思考期有很大的原因,是因為你已經長期的忽略自己的感受、合理化自我的行為、甚至自暴自棄。
但唯有自己起了想改變的念頭,才會往第二階段思考期前進。
正視你的感受,不要認為自己應該如何如何,而去調整。這些感受無論如何都會在那裡,閃避也沒用,你不妨迎接他們,因為他們有重要線索。
跟著嫉妒走,它會讓你看見你渴求的東西。
第二階段:思考期
會進到改變的第二階段,是因為自己已經漸漸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,願意開口談談,理論上應該是不排斥行動,只是似乎沒有動力好好改變。
是的,即便到了改變的第二階段,此時也還不會採取任何行動。
因為在此階段充滿猶豫與矛盾,又可稱作抗拒期。
改變的缺點與優點大致差不多,對改變的矛盾心理會導致他們不斷推遲採取拖延戰術。
改變和失去息息相關。
因為不知道改變後,該用什麼來取代失去;對接受新事物更是常常伴隨著焦慮感,即便這個改變是正面的,也一樣。
因為過去曾經試圖改變卻失敗,而缺乏信心,因此三心二意,舉旗不定,搞得周遭的人都生氣覺得被耍。
用拖延和自我破壞的方式來迴避改變,就此停留在第二階段的思考期。
不要慌張,人在準備好改變之前,就是需要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做同樣的事,到近乎荒謬的程度。
改變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!
不論是想改變的你還是身邊的朋友,在第二階段-思考期都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。
從你偶像、模範身上去挖掘、了解改變自己行為後,會成為什麼樣的人,加強信念!(創造新的自我形象)
大部分的人通常會從思考期開始接受心理治療,如果你一直無法往下一階段邁進,或許可試試心理諮商,尋求專業的協助。
第三階段:準備期
你已經充分意識到改變自己的必要性,並下定決心要付諸行動。
你會開始搜集相關資料,會開始製定大約30天的計劃對自己進行改變,也會告訴家人朋友,你想改變自己的決心。
在這個階段你還是有可能會被懷疑、猶豫給動搖,此時的信念、目的就很重要。
如果你堅信要對方先改變,自己才願意改變,那就會造成雙輸的局面。
每段關係其實就跟雙人共舞一樣;你必須先變換舞步,才有改變的機會。
對方要不就跟著你一起改變舞步,避免被踩到腳;要不退出共舞,去尋找適合他舞步的舞伴。
第四階段:行動期
你開始將計劃付諸行動,身旁的人也能感受到你正在改變。
不過此時,你周遭的人為了維持原狀(因為人都害怕改變),有時甚至會排斥朋友的正向改變,
詢問你,幹嘛這麼常去健身房?為何要這麼拼命?
在行動期,找有相同目標的朋友一起努力,才不會互相牽制、覺得孤單。
要適時獎勵這個階段的自己;獎勵不斷保持承諾,持續在改變道路上的自己,這樣能避免被誘惑、再次退縮。
第五階段:維持期
維持期代表是能長期保持這項改變,避免舊習復發,而回到上階段或上上階段。
這裡的長期通常是指6個月左右。
但當壓力一大或狐群狗友電話一來,有可能會勾起你的舊習慣,導致改變前功盡棄。
人總會有脆弱的一面,但就算只是一時退步,只要正確支持,迅速振作,往往能回到正軌。
想像一下,維持期就是在改變終止前的一項測驗,他要測試你是否可以完全杜絕舊有習慣。
碰到相似狀況,雖然還是會驚慌,但如果能想起心理師說的,且持續有自信的正面面對,那就可以從諮商畢業了!
改變階段小結
變化的五個階段舉例:
先否認自己需要減肥->意識到可能自己有減重且維持健康的重要性->減重計畫擬定->開始減重、維持健康->維持飲食、運動的習慣
第一階段:前思考期:未準備好,不打算採取行動,可能也不知道行為有問題
第二階段:思考期:開始意識到行為有問題,開始考慮繼續行動的優缺點
第三階段:準備期:準備好,打算在不久的將來採取行動,可以開始朝著改變邁出第一步
第四階段:行動期:做了具體的改變
第五階段:維持期 :已經能夠持續至少六個月的行動,並防止復發
最後,如果你可以完全杜絕舊有習慣、零誘惑,那你就是做到改變的終止階段。
參考資料:維基百科-跨理論模型
你怎麼看待心理諮商?
如果你聽到有人在接受心理治療,你可能會不知不覺流露出奇怪的反應,我可能也是。
很喜歡作者對心理治療的描述:他某種層面像色情刊物。都有赤裸的面向,都有刺激的潛質,也都有幾百萬名使用者,而且其中大多數是秘密使用。
你應該有幾張很好看的照片,應該也有幾張角度差表情醜的照片,這兩種照片都是你在某個片刻的樣貌,但都不能反映你的全部。
去心理治療的人就像遞上自己的快照,心理師看到的只是他們某段時間的面貌。
每個人都有可愛的地方,心理師得設法看見病人其他快照、引導他們,即便有些病人會用模糊的快照去保護他們。
看似是要去找答案,但其實心理治療真正可貴的其實是經驗,兩個人每週花大約一小時,經過一段時間所共同創造的獨特經驗。
「心理治療是平行的過程,病人為我們開啟我們必須為自己思考的問題。他們透過我們的反饋更認識自己,我們當然也能藉由他們的想法更看清自己。」
在書中你會看到病人如何防備別人,同時又希望被人理解;心理師如何一步步取得病人的信任,等待正確時機,再提出早已做好準備的問題,引導病人自己釐清。
邊閱讀時,漸漸看到了自己逃避時的身影,隨著一次次病人和心理師的對話,漸漸開啟我的改變第二階段-思考期,開始意識到自己或許可以試著成為更好的自己!
人之所以無法分辨自己的感受,是因為小時候就習慣忽視他們得存在,也常常被要求要做到情感得體。
「我生氣了。」「這麼小的事情也生氣?玻璃心嗎?」
「我難過。」「你是大姐姐/哥哥了。有氣球噎(轉移話題)。」
文化壓力對男性尤其嚴格,當男性在晤談時,心理諮商師幾乎是第一個聽他們講出口的人。
人只要隔絕感受,什麼事都只從表面輕輕帶過,不但不會得到寧靜或喜悅,反而會變得沒有活力,連動作都有氣無力的。
而這是憂鬱症的前兆之一,叫做心理動作遲緩 psychomotor retardation。
作者也提到,痛苦就是痛苦,痛苦是沒有等級之分,不要覺得沒有資格感到痛苦和焦慮。
書中探討的議題還很多,就留待你們翻開書,建立連結,更加了解自己:)
- 已經30歲還能轉職嗎?
- 面對病情的不確定感,未來怎麼計畫?
- 一定要被迫原諒那個可惡至極的人才能解脫嗎?
- 你要給自己犯下的錯判多少年的刑期?合理嗎?
- 能被病人知道他(心理師)也去看別的心理醫師?
也許你也該找個人聊聊!(博客來購買連結)
翻開書本,去找尋你啟動改變的鑰匙。
改變有時就是這樣,想改就改了。